学术交流

黄埔大讲堂

首页 >> 学术交流 >> 黄埔大讲堂 >> 正文

苏艳教授在黄埔研究院开讲“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

发布日期:2021-05-26    作者:     来源:     点击:

5月26日下午,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高级翻译学院共同举办的黄埔大讲堂第12讲、岭南译学前沿讲座第221讲在腾讯会议室举行。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苏艳教授应邀进行了主题为《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学术演讲。本次讲座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张保红教授主持,并在哔哩哔哩平台同步直播,为高级翻译学院师生及广大翻译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讲座主题

首先,苏教授回顾了翻译研究的范式转变历程,并提出寻找新的翻译研究范式,保留对主题直觉和情感的强调、科学系统的特点以及批判意识,回归文学翻译的本体。苏教授借用哲学家克里普克的观点,指出事物的本质在其产生之初就已呈现出来,由此,研究方向进而指向文学及语言的起源,以及文化与文学、语言起源之间的关系。在问题导向之下,苏教授对神话-原型理论引入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并且确定其在于文学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对象的边界——该理论适用于具有神话-原型特质的隐喻性文学作品。

其次,苏教授对该理论的应用现状进行系统梳理,认为该理论的引进并非“空穴来风”,而在文学翻译批评、翻译理论书写、翻译中的人类学研究以及翻译视角下的精神分析研究中已有应用。基于现有研究成果,苏教授对其进行重释,认为该理论可应用于探讨文学的可译性、文学翻译的本质、译者的精神结构以及文学翻译批评当中,其中,“后视”批评法对文学翻译批评具有较大启发,可以指导四个层面的批评:(1)直观表层语言符号;(2)解读语言符号承载的内容;(3)观察作品体裁、风格、组织形式和篇章结构设置;(4)追溯其神话原型和隐喻。

苏教授指出,神话—原型理论的引入是为了强调文学翻译批评的层次意识、文类意识及互文意识,并以层次意识为例进行深入阐释。文学翻译批评需要涉及表层的语言符号系统、中间层的审美意象系统、深层的原型意象系统的三层关照,不同层次对批评者具有不同要求,批评对象也有不同侧重点。随后,苏教授以丰富的例子对三个层次展开论证和解说。

苏艳教授讲座现场

最后,张保红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他谈到对文学翻译的多层次解读对于认识其文学性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分享其个人对于文学翻译批评的方法,与苏艳教授所提出的多层解读不谋而合。苏艳教授分享的研究思路、理论视角以及过程中展现出的严谨治学态度,对高翻学子在翻译研究上颇具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