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我校党委书记、校长石佑启理论文章
《牢牢把握主题教育总要求》
在《南方日报》刊发
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南方日报》《南方理论》报道截图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贡献更大高校力量。
强化理论武装“学思想”
学思想,就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要在理论学习的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教育现代化实践,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一是在深化理论认识上下功夫。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的内在联系,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确保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正确方向铿锵前行。
二是在内化思想上下功夫。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坚持把握关键,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坚定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信心决心,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责任感。要坚持全面系统,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同新时代教育领域改革发展伟大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三是在转化行动上下功夫。教育现代化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向同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充分发挥高校集教育、科技、人才于一体的独特优势,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深刻把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意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答卷。
提高政治站位“强党性”
强党性,就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忠诚拥护“两个确立”的坚定力量。
一是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筑牢政治忠诚。高校要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突出抓好党的政治建设,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促落实的作用,推动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推动实现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强化政治能力。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锲而不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全员育人的主体维度,延伸全程育人的时间维度,拓展全方位育人的空间维度,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发力、协同育人,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政治责任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在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中扛起政治责任。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高校要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信心、守正创新,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要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增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主动,真正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推动改革发展“重实践”
重实践,就要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事业发展,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高校作为人才、科技、理论、文化的集聚地,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深化学科和人才供给侧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高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前沿,不断优化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建设,突出战略导向强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建设若干跨学科专业示范点,打造各具特色优势的学科群。必须立足党和国家事业急需,建设专业融通、内外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自主设置急需人才培养专项,探索高水平的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之路,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
二是深化科技和理论供给侧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必须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创新科研组织模式,聚焦战略领域前沿,强化特色优先发展,以有组织的科研推进重大成果集中攻关,助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聚焦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机构建设,推动围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构建新理论、打造新学说、提出新对策,着力提升建言咨政能力和质量。
三是深化文化和文明供给侧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必须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部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挖掘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红色文化、革命传统的中华文明基因,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力作。立足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进一步强化对外交流交往职能,加强区域国别学研究,优化海外孔子学院建设,设立海外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助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发挥特色优势“建新功”
建新功,就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去,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要充分认识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重要地位,全力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在助力广东走在前列中再建新功。
一是当好“主力军”,在服务创新创造方面践行新担当。要坚持“四个面向”,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评价体系,以有组织的科研强化集中攻关,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打造创新人才的“蓄水池”、科研攻关的“新高地”、成果转化的“集聚区”。
二是当好“智囊团”,在推进大湾区建设方面贡献新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高校要发挥人才和知识聚集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落地。要凝练研究方向,瞄准大湾区建设重大问题,打造国内一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学术研究方向,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强化重大项目和课题攻关能力。要整合资源力量,统筹大湾区建设的学科专业、项目平台和研究力量,建成跨学科、跨专业、跨区域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和开放性平台,为大湾区建设蓄势赋能。
三是当好“人才库”,在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肩负新使命。要积极响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部署,发挥高校在教育对外开放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推动形成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大力推进紧缺人才培养,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广东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为广东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系第四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