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8日,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党中央关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论述和要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联合举办第三届全球经济治理学术论坛,论坛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就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新形势和中国方案进行探讨,并发布发布《“一带一路”十周年研究报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机遇挑战与未来十年》研究报告。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承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石佑启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动荡变革期,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持续发生深刻变化。根据党中央关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部署和要求,“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方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坚持“国家所需、未来所向、湾区所急、广外所能”的导向,充分发挥“多语种”和“多学科”优势,紧密对接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了全球经济治理、“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研究。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办学优势和特色,不断深化理论创新,明确学科方向,产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加快高精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石佑启教授致辞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学术研究是当今世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础,讨论“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为人类应对百年之变贡献了一份绵薄之力。如今世界格局受新老问题交织影响,特别是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对世界格局的重构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认为这个话题值得进行更深的探讨。
张宇燕教授致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党委书记、原校长、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隋广军教授发布《“一带一路”十周年研究报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机遇挑战与未来十年》研究报告。报告回顾了在国际变局、科技革命、大国博弈及乌克兰危机等多重挑战下的十年成果,指出“一带一路”为全球发展创造了共治模式。现阶段,国际环境展现出大国关系重组、热点问题频发、经济波动及全球治理困境四大特征,这为“一带一路”带来了项目盈利、热点问题和西方制衡等多方面影响。对于未来,报告认为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建议将其作为实践高质量发展的平台,连接国内外“双循环”。同时,应调整策略,重视与各国的对接,强化共治。重点领域包括东南亚、西亚、数字经济和金融等。最后,建议优化合作机制,发展“数字”、“绿色”丝绸之路,强化区域合作,提高规则水平,重视风险防控,应对西方竞争策略。
隋广军教授发布研究报告
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暨重庆智库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王佳宁教授对隋广军教授发布的《“一带一路”十周年研究报告》做出点评。王佳宁教授指出了十年的重要性和报告展现出的坚守与执着,他认为报告在站位上清晰表达了中国在新时代的全球治理观念,强调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和共同交流;赞赏报告成功地将中央领导的指示与智库的研究相结合,展现了鲜明的行动和成果。王佳宁教授对于报告的理念表示肯定,并提到报告在研究尺度、形态和效果上都表现出了多样性。他认为,报告不仅分析了“一带一路”在新的国际背景下的机遇和挑战,还探讨了大国关系和国际热点对其的影响,报告的核心风格是“点亮自己,照亮他人”,并强调了站位对于“一带一路”研究的重要性。
王佳宁教授点评研究报告
论坛开幕式暨“一带一路”十周年报告发布会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刘海春教授主持。
刘海春教授主持
主旨发言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各位专家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进行主题发言。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宇燕教授聚焦“全球治理:由致命自主武器系统引发的思考”,探讨了人工智能与致命自主武器系统相关的全球治理问题。他引用指出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人类智力,可能带来虚假信息泛滥、就业市场颠覆、人工智能系统生成代码并威胁人类安全,甚至人工智能本身控制财富并调动政治家、调动疆域让人类自相残杀等严重问题。他指出这是一个新问题,在中国在全球治理研究方面,相关讨论的还没不够充分,认为相关领域研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作为全球经济治理未来研究的一个领域。
张宇燕教授主题发言
南开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国家级高层次特聘盛斌教授聚焦“一带一路”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意义与启示,他强调“一带一路”对全球经济治理合作的贡献呈现出以发展为导向、重视经济与技术合作、推动治理规则变革、典型的“重资产”属性、与其他国家战略和政策对接以及开放性框架六个特点。“一带一路”对于未来合作新模式主要体现在引领发展导向的新全球化、体现出中国特色的元素以及产能合作与工业化这三大意义。
盛斌教授主题发言
暨南大学原校长胡军教授讨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产业转移模式与路径,他指出产业转移可能给中国实体经济带来潜在的风险、给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稳就业、保民生”工作带来潜在的风险、对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产生一定影响、容易招致美西方污名化攻击等负面影响。他基于产业共生和产业生态共建的理论视角研究,得出“一带一路”倡议有效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区域内部地理贸易网络,有利于我国实体产业的资金融通,促进了中国企业绿色创新行为,促进沿线国家包容性发展等结论。
胡军教授主题发言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王廷惠教授聚焦全球化中的人类交往问题,她指出交往的国际扩展就是全球化的一个过程,然而目前的国际交往过程当中出现一些阻力,全球化出现了暂时的倒退,但是从历史大势和客观规律来看,人类交往的发展史是一个往前滚滚前行的一个车轮,它不可能出现逆转。“一带一路”就是我们中国遵循着人类共同体的理念,在全球出现一系列的乱象乱局一个背景下,通过具有鲜明的中国标识、中国特色、中国特征的话语体系,构建新型的国际交往体系和新的国际交往的格局,形成新的国际交往的秩序。
王廷惠教授主题发言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志成教授关注全球南方与全球治理问题。他首先强调全球南方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空间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并指出中国在全球南方事务上基本的立场和原则是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推动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市场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他认为全球南方需要构建全球南方的规则,推进全球南方机制的建设,维护和扩大全球南方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发展空间,推动全球南方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吴志成教授主题发言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教授主要聚焦于为拓展葡语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值得向世界、向葡语国家讲述。澳门具有地缘优势和语言优势,我们可以借助澳门更好地把中国的全面脱贫和共同富裕的理念、建设的方案更好地讲给葡语国家人民。强化中葡金融服务平台服务部分产能通过融资租赁转到非洲的葡语发展国家。深化中葡科技领域交流合作,协助国家解决重要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叶桂平教授主题发言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教育部国家级高层次特聘李新春教授关注中小企业的专精特新与国际化战略。他指出在全球新一轮的竞争中,中小企业在其中的创新和产业链的控制力远远胜过了之前的传统产业的影响。鉴于德国经验,中小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成为隐形冠军必须要国际化。然而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只是通过贸易和加入大企业配套体系国家化,很少真正能形成一个国际化、全球化的公司。他指出,怎么通过国际化和本土化,将专精特新与国际化融合策略走出中国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并解决供应链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李新春教授主题发言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方银教授聚焦政治逻辑变化与全球治理关系。他指出,从历史上看国际政治格局对全球治理影响巨大,单极格局下,全球治理发展较快;在两极格局下,两个力量中心的相互牵制,它为全球治理始终可以形成很大的制约。现在我们面临的一种国际形势,既不是这种清晰的单极格局,也不是两极格局。他建议需要基于当前大国战略竞争态势和动荡变革的国际环境,调整关于全球治理这种分析思路和基本假设,更好地把握当前全球治理的特征和发展方向,并做出新的应对。
周方银教授主题发言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际经贸探索》主编陈伟光教授关注半球治理、元治理与全球南方在全球治理未来中的角色。他提到,在多边体系,也就是美国昔日主导的这个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IMF、WTO,世界银行中,中美是共存的,这与昔日的半球治理中,美苏完全不共存有显著区别。全球元治理制度,指的是指导性的基本原则,包括主权平等、责权平衡、自愿服从、效益优先和损益补偿、评估反馈。他认为,全球南方是炒作的一个概念,是想把中国脱离全球南方的一员。他建议通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加强和改革全球治理,做实全球发展倡议,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全球南方的合作高地。
陈伟光教授主题发言
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徐秀军教授和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青教授主持。
徐秀军研究员主持
李青教授主持
本次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近100篇论文投稿,最终入选30篇论文,来自国内近20所高校师生在4个平行分论坛上进行论文研讨。
本次全球经济治理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探讨了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新形势和中国方案,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海内外相关专业学者提供了一个全球经济治理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将推进我国全球经济治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接连完善。期待中国方案能为推动全球经济平稳发展提供助力,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也为处于动荡变革期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