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主办、高级翻译学院承办的黄埔大讲堂第17讲、岭南译学前沿讲座第223讲在腾讯会议室举行。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桑仲刚教授应邀进行了主题为《西方英文语境中汉学家重构的敦煌英雄叙事》的学术演讲。本次讲座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戴光荣教授主持,并在Bilibili平台同步直播,为高级翻译学院师生及广大翻译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讲座主题
首先,桑教授对敦煌遗书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包括敦煌遗书中的叙事文献和叙事文献类别下的变文。敦煌遗书包括清代以来在古敦煌境内出土的古代文献和在外地发现的敦煌古文献。叙事文献作为通俗文学,衔接了唐传奇与宋元以来的话本、宝卷、诸宫调等文学类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近年来敦煌叙事文献愈发受到学术界关注。变文是吸收中亚的佛教文学体制而形成的一种讲唱、散韵结合的俗文学体式,其文字表述中常配有插图。汉学家威利与梅魏恒均选译英雄叙述类文献《伍子胥变文》,说明其在敦煌俗文学大类中的典型性。
讲座概要
接着,桑教授对两位汉学家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他指出威利采用意图性策略,即添加叙述评论、对源语文本中“主题相关性”较弱的事件进行概括、对主要人物言语及其行为进行解释和评价。威利增加了针对叙述行为、语篇布局的自觉叙述,缩减相关源语隐含信息。梅维恒则采用了以保留源语文本语篇特点和功能为导向的成就策略,参照相关研究成果,修补源语文本的缺失信息。面对用英文无法完整重构的摹形、析字等修辞手段,梅维恒选取最大程度重构源语语篇特点,又能维护相关源语叙事功能、留存相关源语隐含叙述信息的语言手段。
最后,桑教授对两个译本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他认为威利的译本面向普通目标语读者,缩减了翻译问题相关的部分隐含叙述信息,但并未增添任何“同化性”目标语文化特征。而梅维恒的译本则与源语敦煌文献的宏、微观语篇结构工整对齐,但以产生相同或相似语境效果的英文修辞手段和语言表述,替换汉语修辞格、药名诗和道教符咒,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其源语文本所未有的文化属性。通过以上分析,有助于解答汉学家“经过怎样的翻译过程,重构了具有何种语篇特点和功能英文译本”的问题,从而有望为中国故事的翻译和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讲座结束后,大家积极提问,桑教授耐心解答,气氛非常活跃。大家都表示本次讲座如坐春风,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