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我校专门成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研究中心,组建了由广外法学学科带头人校长石佑启教授及学科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法学院院长陈云良教授担任研究中心主任。团队教师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和理论特征等,积极开展学习研讨,打造金课,为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夯实基础。2021年秋季学期,研究中心团队教师在广外南校区、北校区分别为主修和辅修法学专业的近400名新生开授《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校长石佑启教授主讲第一讲,为同学们带来精彩深刻的一课。

2021年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下发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位〔2021〕14号),我校法学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为此次全国唯一的直升法学博士点。
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设立,是我校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广外法学学科已形成鲜明特色:一是以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为基础,聚焦珠三角区域一体化法治、地方立法、党内法规和卫生法等领域,形成领先优势;二是紧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面向“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涉外法治和国际法治特色凸显;三是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土地法制、知识产权研究成为新的增长点。广外法学将以此为契机,矢志追求卓越,锐意改革创新,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和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教育部2020年法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名单
在学校党政领导、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学院领导以及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法学院作为首批入驻中新广州知识城校区的学院之一,延续严谨的教学态度,保证知识城校区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安全运行,形成良好学风,圆满完成了一院三区教学任务。
作为全校唯一在三个校区均有教学任务的学院,学院师生往返三区奔波,共开展“黄埔大讲堂”、“云山法学大讲堂”等学术讲座近60场,“移动课堂”10余场,共建实习实践基地20多家,获得黄埔区实习实践机会近50人次,参与黄埔区各类文体志愿活动10余次。同时,国家级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落户我院知识城校区。知识城研究生们身处知识创造新高地,入住高端人才公寓,享受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主动感受知识城,认知知识城,融入知识城,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被老师们评为“最努力学习”黄埔一期、二期。

2021年7月3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和重点建设学科名单。我校入选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名单,法学与其他三门学科继续位居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之列。
这是2018年后法学学科再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是对广外法学学科近年欣欣向荣态势发展的肯定,也标志着学科建设工作迈上新的发展平台。据悉,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将相关普通本科高校分为“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三大发展组团,分类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特色高校提升计划”。

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21年2月,教育部、司法部就实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项目下发通知并公布入选高校名单,我校成功入选。
广外法学院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国际法学系,成立之初就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作为特色,自觉肩负起为国家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使命。目前已形成本硕博贯通、高校社会协同的立体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在本科生层次开设国际组织创新班,并与国外著名高校达成交流合作协议;在研究生层次开设法律硕士(涉外法治)班、法律硕士(涉外律师)班,并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实施国际治理创新硕士研究生项目;2021年获得博士点学位授权。2019年与广东省司法厅、广州市司法局、省市两级律师协会联合共建广东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和全国首家涉外律师学院——广东涉外律师学院,已面向广东及湖北从事涉外业务的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等成功举办十余期涉外法治人才培训班;2022年与广州仲裁委员会共建全国首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学院。

近几年,广大学子报考广外法学专业的热情高涨,一志愿报考率、录取率和录取分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21年的高考招生中,广外法学专业一志愿报考率320.79%位列全校第一;一志愿录取率99.44%位列全校第二;在广东普通高考录取中,法学专业录取平均分为普通类(历史)580.43分,普通类(物理)596.46分。
学科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位列软科中国法学最好学科排行榜第23位,2021年入选教育部、司法部首批涉外律师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获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已形成从本硕博教学到涉外法律服务培训的多层次立体化培养体系,国际化法治人才培养效果突出,广外法学的巨大进步赢得广大考生和家长的青睐。
围绕“不断提高生源质量”这一主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我院积极调整宣传策略,认真探索“多种媒体融合宣传”的模式。由院领导牵头在哔哩哔哩等网站开展本科招生线上直播宣讲;在多个微信公众号发布学科介绍、招生宣传等推文;参与举办“大学云开放日”等线上交流互动活动。从而为广大考生和家长全方位介绍广外法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及时解答考生和家长提出的问题,形成良好互动。
2022年1月12日,第四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暨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表彰了获得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家荣誉称号的10位专家学者和230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广外法学院石佑启教授获评优秀社会科学家荣誉称号。石佑启教授代表获奖优秀社会科学家讲话,他提到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作为新时代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代表,要不负伟大时代,争做“三个表率”:一是做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表率;二是做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表率;三是做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表率。带着这份无尚的荣耀和沉甸甸的责任,做一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第四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颁奖现场
2021年9月26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发布《关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的决定》,授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等200种教材“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由我院陈小君教授担任首席专家之一、高飞教授参与编写的马工程教材《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名列一等奖榜单之中。

陈小君
女,中共党员,法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法学)工作室首席专家”。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国家重点学科民商法学负责人。2016年受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建“土地法制研究院”,首任院长。现兼任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农业农村部法律顾问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从事民法学与土地法治教与研。为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2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多部著作,两次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多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奖等。坚持20年法学研究田野调查,为国家、地方提供立法与政策咨询报告;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分则物权编立法召集人之一,参与国家民法典编纂、土地管理法(修订)等起草论证。国家“八五”普法民法典讲师团成员。
高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土地法制研究院院长,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兼任中国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法学会民商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2021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31号),我院陈云良教授主持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项目喜获立项。

陈云良教授


此次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再次表明我院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方面获得业内乃至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我院将以此为契机,服务党和国家涉外法治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优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的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结果中,我校法学学科喜获7项立项,其中一般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后期资助项目5项。近年我校法学学科紧密围绕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布局要求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不断调整自身发展定位,着力打造科研创新团队和平台,提升科研水平和实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逐年增加,2019年获得立项5项,2020年获得立项7项,呈良好的发展态势。高层次项目的获得有效推动了法学学科跨越式发展,为进一步提升学科的科研实力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1年我院共有4项成果获第九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石佑启教授和杨治坤教授合著的论文获得特等奖,陈云良教授及寻健博士合著论文获二等奖,宁凯惠博士论文亦获二等奖,袁泉教授及罗颖仪博士合著著作获三等奖。
据悉,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自2004年开始设立,每两年评选并表彰一次,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政府奖。本届共组织评选出获奖成果230项,其中特等奖7项、一等奖62项、二等奖112项、三等奖49项。

我院教授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021年12月28日,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公布了2016-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依法治理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法学院获评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
学院以宪法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成立了以校长石佑启教授牵头、以法学院院长陈云良教授等师生为主要力量的普法宣传工作队伍,在校内外积极开展普法宣讲,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法学院荣获全国普法先进单位
发挥学科优势,开展普法活动。在上级和学校党委组织领导下,不断深化与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省教育厅等国家机关校地合作,持续开展立法宣传、试点指导、业务培训百余次。陈小君、高飞等专家学者团队深入全省开展民法典宣讲百村行、进军营等普法活动。
开展决策研究,阐释法治思想。多名教师受聘为各级党政机关提供法律政策支持;受邀为省市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受邀翻译广东省政府规章,加强对外法治交流,全面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
利用校园优势,打造普法高地。连续四年组织承办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广东省比赛工作,并率队在全国决赛中斩获佳绩。积极打造“法律文化节”“法律援助”“‘3.15’维权宣传”“‘12.4’普法周”系列活动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积极组织法援中心志愿者深入广州社区开展专题普法活动,开展法律咨询、青少年禁毒防艾法治教育宣传工作,先后开展了“点灯计划”、“青春灯塔”、“迷雾灯塔”等公益项目,法援中心亦获评首批广东省学雷锋示范点、广州市白云区“社区普法使者”等多项荣誉和称号。为配合省教育厅推动全省校园普法和青少年法治教育贡献广外法学力量。

民法典宣讲百村行活动现场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增强教师工作荣誉感和责任感,根据《关于开展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暨特级教师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粤教人函[2021]9号)要求,学校开展2021年省级教学名师推荐工作。大力表彰在教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品德优良、专业知识扎实、学术成就显著、开拓创新能力强,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教学骨干。经过学校推荐、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和公示,我院韩永红教授获评“第十届广东省教学名师”。
韩永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副院长,长期从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一线教学和国际经济法领域的科研工作,独立编著出版《国际商法》(英文版)等系列教材,引领法学全英教学团队建设,开发全英文在线法学课程,助力搭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高端平台。在SSCI、CSL、CSSCI等期刊以中英文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多部。积极以决策咨询、立法咨询、法律服务等多种形式服务社会,服务涉外法治建设。
我校与广州仲裁委员会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学院,旨在促进国际仲裁人才队伍的成长和发展,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高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国际仲裁人才和国际仲裁法律服务的需求。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媒体对此聚焦报道,其中人民日报3天内浏览量突破25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石佑启指出,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学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培养高端国际仲裁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国际仲裁示范高地的有效路径。广州仲裁委党组书记、主任陈思民表示,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公检法部门都有相应的学院和研究机构,广仲和广外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学院弥补了仲裁研究的短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王廷惠表示,仲裁学院的成立将进一步发挥广仲在仲裁创新实践、国际标准引领和国际规则制定优势,以及广外在涉外法学和多语种人才培养、学术科研方面优势,进一步增强中国仲裁的国际话语权,推动大湾区仲裁业高质量国际化发展。

2021年12月11-19日,第十届“中国WTO模拟法庭竞赛”(China WTO Moot Court Competition)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知识城校区顺利举办。本次大赛由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条法司共同主办,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和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联合承办,北京大学等39所全国知名高校参加,规模为往届的两倍。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网等多家媒体对本次赛事进行深入报道。“中国WTO模拟法庭竞赛”是我国最早由国家部委参与主办并以英语为竞赛语言的高校模拟法庭比赛。本届赛事邀请了WTO上诉机构前法官、具有WTO办案经验的律师以及来自各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评委团,通过模拟WTO争端解决机制专家组程序,增强学生在英语环境下对WTO规则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并促进未来WTO谈判和争端解决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法学院以法学学科竞赛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抓手,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通过推进全校首个院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的建设,法学院梳理了10余项国内外法学学科重要学术赛事(“贸仲杯”国际投资仲裁赛、WTO模拟法庭比赛、杰赛普Philip C.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ICC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等)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攀登计划”等主流赛事,组织的“灯塔领航•奋进新时代”学术科技系列活动从南粤青年说、精品学术活动、学术素质养成、真实职场体验、高水平学术赛事等5个方面重构了立体化的学术活动,打造高水平的学术平台。

我院学子荣获第十届“中国WTO模拟法庭竞赛”
2021年是收获的季节,我院学生荣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李研、何彦桦、付昱祯、丁艺、 郑秋瑶、赵汝航、马紫孟、谭葆琳)、第二届“贸仲杯”国际投资仲裁赛暨第十三届法兰克福投资模拟仲裁庭中国赛区预选赛全国二等奖(胡蕴贤、徐子城、邓芷珊、邢安婷、李玮思、姚悦荣、潘芊、魏希、简婉莹)、第十八届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中国赛区预选赛全国二等奖(邢安婷、胡蕴贤、李一蕾、赵若炜、李素文、杨恩毅、李昕、沈青悠、植雨烟)、第十五届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三等奖(梁靖婉、张嘉琳、胡帅楠、程莉莉、杨佳琰、李泽鸿)、第十届“中国WTO模拟法庭竞赛”全国季军和一等奖(冯紫莹、黄元、钟欣、尹尚婷、闵莹、李文理、刘恩淇、谭莹琛、李宇轩)、第二十届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一等奖(文溢楠、陈春蕙、翁梓涛、朱健莹、操乐镕、谢展博、谭琳)、中国第十九届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全国选拔赛二等奖(冯萱瑜、曾乐瑶、孟圆、洪泽清、林俊延、曹令怡、文溢楠、付有为)、第六届“学宪法 讲宪法”广东省决赛获高校组演讲比赛二等奖(卢潇颖)等,超过100余人次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优异成绩的背后,都是一个个拼搏的故事,一段段奋斗的青春,法学院赛队师生以缜密的逻辑和流利的英语口语对争议焦点进行分析,展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过硬的英语水平、团队合作的良好作风,获得了评委和参赛队伍的认可与赞赏,充分表现了我院在推进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深化国际法研究、培养拔尖人才方面的优秀成果。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陈云良院长、李晓宇博士的悉心指导下,由国经1801班李研同学担任队长的“时不我待”学生团队的项目《人工智能生成数据的法理与实务探究》成功获评为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重点项目!本作品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人工智能生成数据的权利配置提出了创新性的分配方案,对未来我国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实际应用以及司法界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极具参考价值。本创新项目响应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中国建设规划以及“十四五”规划中完善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时代前沿理论研究的要求,体现出广外法学院学子善于结合时代思考与优秀的学习、钻研、创新的能力。
在2021年7月,项目的成果作品荣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该作品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人工智能生成数据的权利配置提出了创新性的分配方案,对未来我国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实际应用以及司法界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极具参考价值。

李研等同学荣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2021年,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以提高就业质量、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满意度为工作导向,紧密围绕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相关工作中心和要求,结合专业特色处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创新适应新时代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取得良好成效。2021届最终毕业去向落实率本科生为93.07%、研究生为97.37%,排名较往期实现大幅度提升。
学院通过组织多场次招聘会、培训讲座;建立教学实践和就业见习基地63个;每周持续更新就业信息累计达300余次,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000个,为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与就业质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引导鼓励毕业生继续深造(2021届本科毕业生国(境)内外深造率为20%左右),参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山区计划以及国家和地方组织的重点专项、选调生项目(共62人)。
在创新创业方面,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参加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项(国家级1项,省级1项);指导学生荣获法学类全国性专业赛事10余项;1个团队荣获互联网+省赛铜奖;2人成功创业。学院就业工作团队成员发表创新创业相关论文2篇,参编教材1部。

2021届毕业生就业系列活动

2021届毕业生与院长见面会

辅导员刘运宇、余睿文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师资培训班
为切实助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优秀师资团队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倾力打造上线《国际商法》(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全英视频课程。团队负责人韩永红教授编写出版教材《国际商法》(英文版)。

《国际商法》(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为全英授课课程,共涵盖五部分内容:国际商务环境、国际商法基础、国际货物贸易法、国际服务贸易及知识产权转让、国际商业纠纷解决的法律与实践。第一部分国际商务环境,帮助学习者了解国际商务及其运作的法律环境、面临的法律风险。第二部分国际商法基础,介绍国际商法的定义、历史和渊源。第三部分国际货物贸易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律制度、国际货物运输法律制度、国际支付法律制度)涵盖了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国际海运和空运货物中的法律问题以及在实践中通过汇付、票据、银行托收和信用证进行国际支付过程中的法律问题。第四部分国际服务贸易及知识产权转让,介绍国际服务贸易法,重点是知识产权转让中的相关法律规则。第五部分国际商业纠纷解决的法律与实践,探讨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不同方法,特别是通过国际商事仲裁解决商事争议。授课内容既包括法律规则的解读,也包含国内外典型性案例的分析。每一部分均设置了随堂测试、课后测验、课后作业,题型包括正误判断、选择、案例、简答、拓展资料研读等。
同时,为了满足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现实需要,韩永红秉承“中国立场,全球视野”的理念,自己编写教材《国际商法》(英文版)。目前这本教材已经多次重印,再版,据出版社反馈的信息,目前全国有百余所高校在采用,更新版也在修订中。
2021年8月, 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2020年广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我校辅导员陈宇老师荣获“2020年广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奖项。

陈宇,男,助理研究员,法学院辅导员。2015年7月至今,陈老师先后担任法学院794名本科生和218名研究生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团委书记等职务,承担《创新创业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教学,主持校级辅导员工作室,荣获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德育专项)立项、第六届广东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和谈心谈话项目十佳、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干部、校级优秀辅导员等多项成果和荣誉。
工作以来,陈老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培养德法兼修的涉外卓越法治人才”的目标,秉持“厚德育、促认同、重实践”的工作理念,立足学院特色,守正创新,坚持思想引领文化浸润融合、爱国奉献民族团结并举、实践锻炼创新训练同行,全力做好一名对涉外卓越法治学子成长承担“无限责任”的“青春合伙人”,践行辅导员永恒的初心和使命。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刘运宇荣获“2020年广东省研究生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奖项
2021年9月, 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公布了“2020年广东省研究生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评选结果,我院研究生辅导员刘运宇老师荣获“2020年广东省研究生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奖项。

刘运宇,男,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2014年6月参加工作,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专职辅导员、2020级法律硕士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
他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工作理念,三全育人为工作主线,以研究生的道德教育、能力培养为工作抓手,以引导和培养“德法兼修”的“六有”法律人才为工作目标;他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能感染法学院研究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争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他有极大的工作热情,能悉心育人寓德育于培养、亦师亦友地做好研究生德育工作,争做研究生成长进步的陪伴者;他以校为家,扎根知识城校区,与研究生同吃同住,关注每位研究生同学的成长,从“小处着眼”“注重细节管理”,争做学生健康安全的守护者;他工作方式亲切、工作能力突出、工作技巧娴熟,热爱研究生,关爱研究生、服务研究生,受到研究生们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
我校与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广东省教育厅共建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是教育部为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设立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法治实践协同创新的机构。中心成立后,将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青少年宪法法治宣传教育、未成年人保护及违法犯罪预防、学生网络普法等方面加强工作,力争尽快建设成为立足广东、辐射华南、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青少年法治教育人才培训基地和青少年法律援助基地。

2021年1月10日,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在北京召开,我院校友、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谭艳婷法官荣获“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称号。谭艳婷校友2010年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现为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常平人民法庭审判员,二级法官。扎根法庭十年,谭艳婷裁断有速,调解有方,三年办结近两千宗案件,且无一超期、无一投诉信访。她很“刚”,常怀为民之心,捍卫公平正义,力争把每一个案件都办成事实清楚、程序合法、群众满意的铁案;她很“柔”,用女法官特有的细腻,寓情于法,传递司法温度,彰显人文关怀。她用实际行动让“群众利益无小事”落地有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展现了广外法学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谭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