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10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构建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和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主办。研讨会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秘书长、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孙楚仁主持本次研讨会。来自全国多所院校、科研机构和智库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打造开放、高效的国际合作平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王廷惠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大环境,分析了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发展定位,以及中新广州知识城对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并期望本次研讨会能够为探索“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全面开放合作新平台的构建路径,推动打造“一带一路”成为更加开放和高效的国际合作平台,以及为寻找“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构建的新模式与新渠道,加速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贡献国家亟需的学术力量。
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院长刘文革从国际宏观角度分析了全球经济秩序的发展趋势,指出了美国等发达国家“抱团”阻碍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从而反对经济全球化的事实,从侧面证明了利用中新广州知识城以推动“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全面开放合作新平台搭建、“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构建的合理性、正当性与重要性。
广东工业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新兴经济体研究所所长蔡春林作了题为“增强大湾区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的主题报告。蔡春林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突出战略地位,他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潜在优势尚未被充分发掘,并进一步介绍了当前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建设,和将其打造成“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的重要性。
通过理论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沈国兵提出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企业出口产品多元化起到了协调作用。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逐渐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大趋势下,我国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激励,促进产品多元化,从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莉莉作了“‘一带一路’区域生产网络的拓展与联动”的学术报告。马莉莉表示,需要基于全局研判“一带一路”价值链与分工格局,并注意到局部区域领先的不平衡发展趋势。“一带一路”的推进有必要通过中东欧、环印度洋区域生产网络与东亚生产网络的梯度联动,以提高建设效率。
区域价值链构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全球价值链嵌入与出口产品结构升级”报告中,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教授的研究证明了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分工地位的提升对国家和行业出口产品结构有积极作用,前向价值链参与度和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通过产品升级机制和增值能力机制促进出口产品结构升级,该研究为“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的构建能够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论据支撑。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黄亮雄的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中国国际支持的效应,在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对外开放水平较低、与中国相同历史经历较少以及尚未与中国建有伙伴关系的国家更为明显,该研究结论无疑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与政策参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张志明分享了“全球价值链位置与企业盈利能力”关系的研究。张志明借助三阶段垄断竞争模型及中国中微观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中国企业所处的全球价值链位置与中国企业盈利能力之间存在倒U型,即“哭泣曲线”关系,该研究为如何优化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以及促进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提供了有益启示。
在“医疗产品贸易网络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网络分析方法”的报告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专职研究员邹嘉龄分析了医疗产品全球贸易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新冠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医疗卫生合作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本次会议为广东省中青年学者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各位专家学者纷纷从各自的研究出发,对如何利用中新广州知识城推动搭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以及构建“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的具体路径和方法,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有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