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2021年人工智能与翻译暑期工作坊培训(线上)通知

    时间:2021-06-09

    人工智能自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其在翻译教学、科研及实践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提升广大师生的翻译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将于2021年7月5日至7月9日开设2021年人工智能与翻译暑期工作坊。本次工作坊历时5天,主讲专家既有来自包括华为、腾讯、传神、译讯等知名企业在内的人工智能与翻译领域的专家,也有学界知名主编及学术新秀,他们将为大家展现人工智能与翻译的广阔前景,涵盖内容广泛,包括七大模块:“人工智能与翻译实践和研究”、“语料库与翻译实践和研究”、“Python与翻译实践和研究”、“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翻译技术学术发表”以及“翻译技术与眼动追踪”。由国内翻译技术学界与业界优秀的专家学者为学员分享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经验。


    工作坊培训(线上)

    一、培训日期

    2021年7月5日至2021年7月9日(一共5天)(线上)

    二、组织单位

    指导单位: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主办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WITTA世界翻译教育联盟

    三、课程安排(如下表)

    四、专家介绍及讲座纲要

    戴光荣

    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原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主持并完成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参与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以及其他纵向、横向课题数项。已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翻译季刊》、Translation Journal、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等外语专业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主编国家商务英语规划教材《实用国际商务翻译教程》《英汉·汉英环境科学与工程词汇手册》《翻译技术实用教程》等教材与工具书,出版学术专著《译文源语透过效应研究》并获福建省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英文专著Hybridity in Translated Chinese: A corpus analytical framework由世界著名出版社Springer资助出版。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大型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及省部级奖多项。获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等称号。拥有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在语料库研发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创建高质量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多种,开通中国科学网实名制公益博客“语料库翻译研究与认知”:【http://blog.sciencenet.cn/u/carldy】。

    讲座纲要:人工智能基础上,可将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范式与语料库驱动的翻译研究范式有机结合起来,获取更多精准的数据,从事实出发,探讨翻译语言事实呈现出来的规律性问题与特征,为翻译学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人工智能驱动下的语料库翻译研究,有很多值得挖掘的领域,包括语料库数据挖掘、可视化、主题聚类等。国际上这方面的研究开始起步,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在奋起直追,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


    冯文贺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工程与计算实验室研究员。先后在武汉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和从事计算机专业博士后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语篇分析的理论、语言本体、资源、计量、技术及应用研究,在该研究领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参与国家自科基金等多项。在《外国语》、《语言科学》、《北京大学学报》《中文信息学报》、EMNLP等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期刊、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主研两种汉语篇章结构语料库和汉英篇章结构对齐语料库,并在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中有较多应用。代表作:《汉英篇章结构平行语料库构建与应用研究》(专著)。

    讲座纲要:机器翻译的工程技术近年来迅速发展,但远未至善,下一步的翻译性能提升需要科学问题的解决,包括译学问题和计算问题等。报告着重介绍其中的译学问题,主要介绍报告者近年来在语篇分析与机器翻译方面的思考与工作。根据报告者主研和提出的篇章分析理论,发现(汉英)机器翻译中的篇章问题,揭示为什么目前的技术方案不能解决,提出相关的机器翻译技术框架与评估方案,着重介绍译学工作者在整个方案中的作用,含双/多语篇章语料库研发、篇章翻译评估等。


    Claudio Fantinuoli

    Dr. Claudio Fantinuoli is researcher and lecturer at the University of Mainz and Head of Innovation at KUDO Inc. He researches in the area of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pplied to human and machine interpreting. He lectures Language Technologies and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Mainz and at the Postgraduate Center of the University of Vienna. He is the founder of InterpretBank.

    讲座纲要: Interpretation is at the verge of a third technical revolution. This is supposed to bring about a deeper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 the interpreter workstation, from interpretation to the actual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becoming integral part of computer-assisted interpreting (CAI) tools, allowing machine learning to enter the workflow of professional interpreters. It can create ad-hoc linguistic resources, propose real-time suggestions and automatize several aspects around the service provision. In this talk I will discuss the state-of-the art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the interpreting profession, its potentials and risks.


    何恩培

    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

    讲座纲要: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语言服务行业进入2.0时代,尤其是近几年在垂直领域训练的不断突破,让语言服务行业的产能有指数级增长的可能性,发言人从新技术赋能语言服务行业的创新实践出发,介绍了语言服务企业的颠覆性变化和未来发展方向,并探讨新技术赋能翻译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未来趋势。


    黄国平

    博士,腾讯AI Lab高级研究员,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长年专注于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的研究与应用,在ACL、AAAI、IJCAI等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与TASP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讲座纲要: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以人工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的应用为标志,机器翻译的自动译文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需要理性看待的是,机器翻译的本质是翻译知识的复用过程,而人工翻译才是新翻译知识的主要来源。另外,目前机器翻译仍然面临方方面面的挑战,难以独立满足需要严肃译文的场合要求。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通过进一步促进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的融合以达到更高的翻译知识复用效率,同时帮助人工翻译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本次发言将主要介绍机器翻译发展历史、技术原理、训练过程、关键工程问题,以及交互翻译的核心技术,比如翻译输入法、实时补全与提示、动态机器翻译。


    吕晨

    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师。2010年于中山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7年于武汉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4-2016年在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交流学习。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分词、词性标注、组块分析、命名实体识别等汉语基础句子级分析技术的研究,以及深度学习算法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的应用研究。近几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包括人工智能顶级学术会议AAAI,以及高水平的SCI论文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

    讲座纲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Python在人工智能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并且也可以助力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本次讲座主要讲授Python、语料库处理以及相关的翻译实践研究,具体包括:Python基本数据结构和语法、Python与语料库处理的基础性代码及其组合运用、语料库数据处理的个案实例、语料库数据处理的常用技巧、Python的语料库拓展应用、人工智能机器翻译发展趋势、算法简介与分析。


    马万炯(马帅)

    四川译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RCEP-YL(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青年领袖协会)-语言人工智能委员会主席,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服务专委会委员。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国家标准《翻译服务采购指南》编委,四川省新联会新经济分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大数据产业协会委员,四川省大数据产业联合会大数据高级专家,四川省翻译协会理事,四川省翻译协会科技翻译专委会副主任,成都市人工智能协会理事,成都市云计算协会理事,成都市天府新区新经济专委会副主任,西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校外导师。

    讲座纲要:随着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前沿的人工智能和语言科技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都是基于机器翻译的工作流程来进行的,绝大部分的图文排版工作都是基于文字识别和自动排版工具自动完成的。本次讲座主要讲解OCR图文识别、机器翻译、机器学习等技术在翻译实际中的应用,介绍通过建立语料库,提供单语或双语数据,针对翻译内容进行定制性的优化,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任亚峰

    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2015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导师:姬东鸿),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张岳),2017年3月以“云山青年学者A岗”加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自然语言处理和文本挖掘。目前主持相关领域的多项研究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语委重点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主要从事情感分析、信息抽取、文本挖掘等研究工作。目前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CCF A/B论文10多篇,包括多篇SCI期刊论文,以及人工智能领域、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和生物信息学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论文(AAAI, EMNLP, COLING, BIBM等)。

    讲座纲要:人工智能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数据时代和5G通信时代的到来助推着人工智能这艘航母高速前进,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发布,标志着人工智能国家发展战略开始正式实施。本次讲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2)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方向:机器学习、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3)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包括安防、金融、医疗、教育等。最后,简单探讨下人工智能和翻译学科的结合,即人工智能翻译(机器翻译)的研究现状。


    苏雯超

    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云山青年学者A岗,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认知翻译研究、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主持相关领域的多项科研和教研项目,包括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等。发表学术专著Eye-Tracking Processes and Styles in Sight Translation, 在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 Digital Scholarship in the Humanities, Babel,《中国外语》等学术期刊发表教学与研究论文,是最早使用眼动追踪技术研究同声传译(视译)的研究者之一。

    讲座纲要:翻译技术的使用会涉及到人与技术工具的交互过程,在这个交互过程中,一个核心的环节就是译者如何使用和加工翻译技术所提供的界面视觉信息。了解译者与翻译技术界面的交互过程,有助于提高翻译技术的可用性,也有助于考察译者在使用翻译技术过程中的认知过程。近年来,眼动追踪技术逐渐进入翻译研究者的视野,并逐渐成为考察眼动行为的可靠方法。本课程旨在探讨翻译技术与眼动研究的研究现状、研究结果和存在的问题。


    王华树

    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世界翻译教育联盟(WITTA)翻译技术研究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翻译研究院、UTH、ALSP、Translation Commons技术顾问以及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和特聘专家。在《中国翻译》《外国语》《外语电化教学》《上海翻译》等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主持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科研项目,出版《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研究》《计算机辅助翻译概论》《翻译技术教程》《术语管理指南》《术语管理概论》《翻译与本地化项目管理》等十多部著作。研究兴趣:计算机辅助翻译、口译技术、本地化技术、语言服务管理、术语管理。

    讲座纲要:随着神经机器翻译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语言服务行业的广泛应用,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在语言服务市场的占比呈整体上升趋势。翻译技术变革给翻译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科学利用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已经成为当前翻译技术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讲座系统梳理机器翻译译前编辑和译后编辑的基本知识体系,探讨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原则、策略和最佳实践,重点讲解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典型案例和工具应用,旨在普及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技术,提升广大师生翻译技术综合素养。


    邹兵

    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师、研究生导师,翻译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和博士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曾先后赴香港理工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开展学术合作研究和博士后研究。中国翻译协会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会员,广东省本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翻译专业分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广州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翻译教育研究、语料库翻译实证研究。发表期刊论文18篇,其中SSCI和A&HCI期刊1篇、CSSCI期刊7篇、国内其他期刊10篇。被国外知名出版社出版的同行评议论文集收录论文3篇。参与编写译学论著3部。主持科研项目7项,包括省级项目2项、横向项目2项、校级项目3项。参与完成他人主持的科研项目20余项。

    讲座纲要:聚焦如何综合运用检索引擎、自然语言处理工具等各类计算机软件技术与工具,构建翻译数据挖掘组合工具包,挖掘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的相关数据,如语言层数据、信息层数据等,揭示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过程中规律性出现的特征和问题,分析如何采用相关软件技术和/或理论工具解决这些问题。课程采用讲授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重在启发技术思维,引导学员认识数据挖掘对翻译学习、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重要作用。


    朱正宏

    华为翻译中心语言服务一部部长,从事技术翻译领域近16年,累计翻译规模超过千万字,涵盖各种类型的技术文档;现负责语言服务一部的业务和团队管理工作,主要业务方向除了面向客户的技术文档翻译交付外,还涵盖了新型语言服务的创新,以及专业翻译和机器翻译的融合。

    讲座纲要:在机器翻译是否会替代人工翻译的争论声中,我们开始探索专业翻译和机器翻译的融合。随着机器翻译的应用在不断扩大,对机器翻译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仅仅依靠技术来实现机器翻译效果明显提升是很困难的。机器翻译的优异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集合了译员的群体专业智慧,即“因为人工,所以智能”。相应地,如果有专业译员不断提供知识和数据输入,快速提升机器翻译的效果是很有可能的。本讲座主要分享华为翻译中心所做的人机融合方面的探索。

    五、报名费用(全价2000元,优惠不叠加)

    ① 每人全额 2000 元;

    ② 本学院的在读学生:费用由高级翻译学院全额支持;

    ③ 本校非高翻学院的师生,5 折优惠;

    ④ 高翻学院毕业校友,6 折优惠;

    ⑤ 本校非高翻学院毕业校友,7 折优惠;

    ⑥ 校外学员和社会人士;

    6 月 20 号以前(含 6 月 20日)报名1400 元/人(7折优惠);

    6 月 21 号-6月30日报名:1600元/人(8折优惠);

    7月1日以后报名全价2000元/人

    两人以上团报价:1200元/人(6折优惠)

    六、报名及收款方式

    请扫描二维码填写报名信息,费用请通过收款银行信息转账,工作人员会在收到报名信息3个工作日内与您取得联系。名额有限,学院将根据报名情况酌情遴选。

    报名将于2021年6月30日24:00截止。

    收款银行信息:

    户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开户行:中国银行广州黄石东路支行

    账号:740657755443

    转账请注明:姓名+人工智能与翻译

    (特别提示:继续教育学时证明、结业证书、正式邀请函、发票等信息请在报名表内说明。)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梅老师、陈老师;

    联系电话:020-36209086;

    联系邮箱:gfxyyxb@gdufs.edu.cn;

    地址: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第4教学楼4层高级翻译学院

    邮编:510420

    新黄埔研究院

    联系方式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海丝知识中心B1栋

    院长邮箱:hpi@gdufs.edu.cn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