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外黄埔研究院这片大地上,有一群挥洒自己的青春,洋溢自己的才华的优秀青年,他们在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在奋斗中绽放灿烂之花,唱响属于他们的青春之歌。广外黄埔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学榜样·有力量”人物专栏系列报道,以书写青年学生的精彩事迹,展现他们的高尚精神。
李明,中共预备党员,法学院2020级法律硕士(涉外法治人才班)副班长。2022年10月,获得国家奖学金、特等学业奖学金。2021-2022年,连续2年在《武大国际法评论》《中国国际法年刊》(CSSCI集刊)等校定三类期刊上发表涉外法治领域学术论文。2023年3月,在我校“凤鸣广外”颁奖典礼上,受到校党委书记、校长石佑启教授表彰。
找准方向
服务国家涉外法治建设,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同年,在国家高度重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我校开设了第一届涉外法治人才班。当得知这一消息时,李明表示感到十分激动且兴奋。在顺利入选涉外法治人才班后,他就决定以服务国家“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理论和实践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谈到入选涉外法治人才班后的心路历程与收获,他认为,一方面,独特的班级课程设置充实了自己的涉外法律知识。学校的课程设置既包括内国法的涉外法部分,如涉外法律适用法、港澳基本法等,又将国际法学课程细分为国际商法、国际商事仲裁法、海商法等具体门类。这帮助同学们树立了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双向互动的统筹思维,是国家涉外法治工作布局在研究生培养上的精准体现。另一方面,老师们独特的授课方式提升了他的学习效果。老师们常以问题为导向,采用英文授课、外教授课、涉外模拟法庭等方式,让同学们直接接触和研究原版条文、原始案例等一手材料。这些经历让他对涉外法律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并提高了他的实践操作能力。
1.李明在课堂上与外教互动
2.李明(右一)到校外导师(左四)单位学习
立足平台
申报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积极从事科研创作
李明第一次系统尝试科研工作,是主持申报科研创新项目。2021年,在导师韩永红教授的鼓励和指导下,他以“国际民商事条约在我国法院的适用考察”为题进行申报并成功立项。这是一个既有理论价值,又体现国家现实关切的选题。然而,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他遇到了不小的困难。首先,我国签订的条约数量多、类型广,需要进行大量的案例检索工作。其次,条约内容涉及知识产权、海商事等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得到专业的指导。为解决这些难题,李明发现,项目团队中不乏具有复合知识背景的成员,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分工合作。在统一案例检索路径的基础上,项目团队决定分别选择商事、海事、知识产权、航空等领域进行研究工作,从而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让他更加坚定了在学术领域探索的决心,也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他深知,学术之路漫长而充满挑战,但他已经准备好了迎接这些挑战,并坚信自己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2021-2022年,他在《武大国际法评论》《中国国际法年刊》(CSSCI集刊,导师为第一作者)发表了《欧盟碳排放交易立法的域外适用及中国应对》《知识产权条约在我国法院的适用:实证考察与完善建议》等学术论文。此外,他还在各类学术会议上崭露头角。2021年,他获得 “中国自然资源法治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广东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征文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国家级、省级学术奖项4项。2022年4月,在这些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项目组在预定期限内撰写和提交了研究报告,并获得“优秀结项”。
3.李明负责的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获“优秀结项”
4. 李明(左一)参加优秀论文颁奖仪式
5. 李明的论文发表在《武大国际法评论》(导师为第一作者)
6. 李明的论文发表在《中国国际法年刊》(导师为第一作者)
笃行不怠
践行明德尚行校训,彰显广外人的使命担当
创作之始,他就坚持在涉外法治实践中寻找真问题。为获取一线研究资料,他曾跟随导师到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向涉外审判领域的一线法官咨询、调研。在调研前,他积极收集相关资料,编制调查问卷以更好发现和确证涉外司法领域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他坚持在学术交流中碰撞新思想。他积极向学术会议投稿,并多次受邀在“广东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2021年会”“广东省法学会卫生法学研究会2021年会”等省级学术交流平台发表学术观点。相关领域专家的点评意见为完善他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李明看来,“知行合一,是广外人的文化自信。广外人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完善自我。”
7.广东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2021年会
8. 广东省法学会卫生法学研究会2021年会
9.李明(左一)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调研
10.李明(左三)在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实习
收获成长
登“凤鸣广外”舞台,摘“国家奖学金”
2022年,李明以优异的成绩获评“国家奖学金”。1年以前,李明观看“凤鸣广外”典礼时,就对登上这个舞台充满了向往,并在心中默默许下了愿望。他表示,“获得国家奖学金意味着自己的成长得到肯定”。谈到具体指哪些成长时,李明认为,科研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批判思维、写作能力、行动能力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
11.校党委书记、校长石佑启与“国家奖学金”获奖者合照
12.李明受到校党委书记、校长石佑启教授表彰
13.李明获2022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荣誉证书
在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上,他认为,“培养批判性思维,就应该进行批判性阅读”。在围绕某个主题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时,他时常在句子、段落旁加上自己的疑问,记录下在阅读文献时的“灵光一现”。由此,在思考主题背后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的同时,他总是顺着疑问寻找文献,以得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在写作能力的提升上,他表示,“最重要的是制定好写作框架、运用好研究方法”。 初次进行学术写作时,他经常在谋篇布局上碰壁,比如写成“教科书式”框架。在研究方法上,他也时常纠结于如何把自己的思想以最佳的方式表达出来。他认为,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价值分析。他表示,导师是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坚强后盾。从选题、框架、初稿到定稿的每一个环节他都会积极寻求导师的意见。因为导师总是能够精准地为他指引方向,而文章的每一次修改都会让他成长不少。
在行动能力的提升上,他表示,在写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优势要发挥出来,不足则要敢于挑战”。积极行动才能暴露自己的不足,并得到导师的有效引导。总之,写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写”,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向导师、师兄师姐求助。
李明表示,上述“方向”“平台”“行动”是引领他在学术之路上成长的关键要素。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期涉外法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涉外法治研究正当其时。广外在入驻知识城校区后,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优质的学术平台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希望更多广外人汲取榜样的力量,将人生目标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服务国家涉外法治建设。